随着共享电单车行业乱象的突出,全国多个城市开始重视管理问题,进行严格管制,行业终于走向了规范化。当前行业规范化发展最明显的现象是,全国各个城市都在通过招标形式引入共享电单车发展,杜绝了企业私自投放,无序投放的情况发展。在招标上设置门槛,严格控制投放数量,且对运营管理、安全保障、用户服务等方方面面做出了要求去,确保共享电单车在带来便捷的同时,减少乱象,真正发挥其最大价值。
2020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谷树忠就提出建议,应该引导支持共享电单车行业发展,同时加强共享电单车骑行安全管理。他引用数据证明,通过共享手段,可在满足同样出行需求的前提下,用6000万辆共享电单车将1.5亿辆低频使用电单车完全替换,最大程度减少长期停放的风险概率。
目前,昆明、长沙、银川等部分地方政府已经正式发文,将共享电单车纳入管理范围,规范和引导共享电单车行业健康发展。但从国家层面来看,仍未给予共享电动自行车明确定位,也缺乏准确的发展政策导向和鼓励发展的政策环境,因此大多数地方政府在出台政策方面仍持观望和审慎的态度。
早在之前,就有国内专家建议,共享电单车管理应从根源上进行总量控制,并积极引导其健康发展。从源头上治理过量投放问题,出台共享电单车投放管理方案,实行总量控制、配额管理,加快完善设施供应;对共享电单车实行准入制,并对出行企业合规情况、车辆调度能力、车辆停放管理、车辆上牌管理等进行考核打分,根据分数高低,由交通、交警和城管部门共同协商,决定企业投放配额;如果分数过低,应对现有车辆进行减量。
在大环境的影响下,正确共享电单车规范化发展已是大势所趋,面对车辆存量存在的资源浪费、安全风险等问题上,当前不少城市已有自身的行业标准、服务标准、运营管理标砖等,最大可能的发挥其提供便捷、净环保等积极社会效益。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